4月24日上午,杭州博物馆举办“元代的杭州与泉州——河海相依 多元和合”特展展品开箱及媒体探营活动,首次向媒体展示多件重磅文物,并邀请专家现场解读其历史价值。本次展览由杭州博物馆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联合主办,将于4月25日至8月11日在杭州博物馆南馆临展厅正式对外开放。

本次展览的主视觉,将元代杭州与泉州的辉煌文明浓缩成一幅画卷。杭州的瓷器、铜钱、丝绸,折射出江南的精致与富庶;泉州的航海罗盘、异域香料、红砖浮雕,诉说着海上丝路的冒险与传奇。

罟(gū)罟冠衣
活动伊始,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主任王淑娟介绍了元代蒙古贵族女性礼冠“罟罟冠衣”。该文物以桦树皮为胎体,外覆丝绸并缀有珠宝,原高约60-100厘米,现存冠披呈八爪鱼状,边缘延伸多条系带。其织物以回字纹构成菱形骨架,内填大型花卉纹样,残留金线痕迹表明原物通体织金,展现了游牧民族与中原纹样的融合。配套的曳地大袖袍需侍女提携,凸显穿着者的尊贵地位。
杭州博物馆藏品管理部主任徐颖重点解读了两件罕见元青花瓷器:景德镇窑青花瓷塑海鳌山子笔架与青花观音瓷塑像。前者为国内唯一出土的元青花文具,造型以海鳌驮峰象征“独占鳌头”,背面留有窑工指纹;后者出土于杭州文三路纪年墓,观音头戴凤冠,两侧侍立童子,下方饰鹿与仙鹤,经检测确认为景德镇窑青花瓷。两件文物分别陈列于“交通枢纽”与“民族交融”展区,印证元代杭州作为运河枢纽与多民族聚居地的历史地位。
浙江省博物馆保管部张正佳展示了元代“昏烂钞印”铜印。这枚西湖出土的印章用于注销破损纸币,背面刻有“江东道宣慰使司至元二十五年造”铭文,揭示了元代货币管理制度。徐颖还介绍了元代书法家郭畀的《客杭日记》手稿残本。该日记记录其1308年沿运河赴杭求官的见闻,现存14开墨迹,钤盖历代藏印10方,是研究元代文人生活与运河民俗的一手资料。

鲜于枢摹补高闲草书千字文卷
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张力带来鲜于枢摹补的唐代高闲草书《千字文》卷。此卷原被误认为高闲真迹,实为鲜于枢临摹补全之作,与上海博物馆藏残卷内容、尺寸完全契合,展现元代书法家对晋唐传统的继承。此外,徐颖揭秘了杭州苗圃鲜于枢墓出土的“鲜于枢伯幾父”白文铜印。该印为鲜于枢生前自用,钤盖于《祭侄文稿》等名作,出土时仍附古代印泥,是研究元代文人鉴藏史的关键物证。

赵孟頫临皇象急就篇卷
杭州博物馆副馆长王光斌向媒体表示,展览从城市规模、多民族生活、港口贸易等角度,以200余件文物为纽带,再现元代河海文明的多元互动,为观众打开一扇窥见14世纪中国社会图景的窗口。王光斌也对记者透露,此次展览除了以上的几条明线,还有一条暗线:“包括马可波罗在内的许多旅行家都来过杭州,我们将从旅行家的角度带领大家游览两座城市。”

银鎏金带饰
活动最后,由策展人董艳芳带领媒体预览展厅,解读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
“元代的杭州与泉州——河海相依 多元和合”展览信息
本次展览由22家文博机构携手、展出200余件/套展品,其中珍贵文物41件/组、一级文物15件,囊括陶瓷、书画、古籍善本、玉器等10余个门类。
展览共分为“大哉乾元”“杭州(Quinsay-行在):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泉州(Zaitun-刺桐):东方第一大港”“杭泉连线 海丝开端”“泉州:万川归海 多元融合”“杭州:融合南北 文化之都”六个单元。
时间:2025年4月25日-8月11日
地点:杭州博物馆南馆(上城区粮道山18号)
亮点:非全展期文物包括辽宁省博物馆藏赵孟頫《临皇象急就篇卷》、海盐县博物馆藏元代古琴等,部分展品仅展出1-2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