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的春风掠过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于2025年4月24日17时17分划破长空,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的历史坐标上,镌刻下又一枚闪亮的中国星痕。五十五年前,《东方红》的旋律首次从太空传回地球;五十五年后,空间站“天宫”的舱门向星辰敞开。从“一曲东方红”到“三舱筑天宫”,从“追赶者”到“领跑者”,中国航天用“精神密码”“硬核答卷”与“中国胸怀”,书写着叩问苍穹的时代篇章。
从“一曲东方红”到“天宫筑梦”,接续奋斗的“精神密码”始终未变。1970年4月24日,中国首颗人造卫星划破夜空,钱学森在《工程控制论》手稿上写下的“中国人一定能”终成现实,五十五年后的同一时刻,神舟二十号指令长陈冬第三次出征,累计在轨突破200天,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驻留太空最久的“追星人”。回首杨利伟首飞时“我为祖国感到骄傲”的铿锵誓言,行至如今航天员“半年轮换”的常态化驻留,一代代航天人用“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熔铸进火箭的每一颗螺丝。中国航天精神如胡杨,深扎戈壁、栉风沐雨,却始终向着天空伸展枝干。
从“跟跑突围”到“领跑创新”,自立自强的“硬核答卷”愈发厚重。当神舟二十号机械臂精准捕获实验舱,中国航天员已实现单次9小时舱外作业的“太空漫步”。此次任务中,48段涡虫将在失重环境下揭开细胞再生之谜,高温超导材料若在太空制备成功,或将引发能源革命的“蝴蝶效应”。这些“从0到1”的突破,源于中国航天“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深钻交会对接技术,终打破西方封锁,用“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执着,回应着技术难题的挑战。太空不会宽容毫厘误差,历史也不会辜负每滴汗水。
从“自力更生”到“命运与共”,开放包容的“中国胸怀”辉映星河。中国空间站不仅是科技实力的象征,更是人类共享的“太空家园”。港澳航天员预计2026年首飞,巴基斯坦启动航天员选拔,瑞士、波兰等国的科学载荷即将入驻……中国航天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神舟二十号任务期间,航天员将开设“天宫课堂”,让宇宙奥秘“飞入寻常百姓家”。与此同时,载人登月计划稳步推进,长征十号火箭完成试车,梦舟飞船、揽月着陆器进入初样试验,2025年将验证多项关键技术。航天技术从近地轨道飞向38万公里外的月球,中国航天正以“独行快,众行远”的智慧,践行“共同探索宇宙奥秘”的倡议。
星河璀璨,照亮奋斗者的征途。神舟二十号的尾焰在夜空画上金色轨迹,这是中国航天向新而行的崛起之路,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邃思考。中国航天那抹东方红亮起于钱学森归国时穿越太平洋的海平线,如今跨越地月空间的“太空丝路”高悬天际,中国航天以“攀登者”的姿态亲身证明,真正的星辰大海,从来不是独行者的征程,而是人类共同仰望的方向。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赵徐颖(武汉市青山区“青评调”网评团队)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