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山南麓的温宿县佳木镇,养殖户哈丽代・莫依东的肉兔养殖场里,3000只新西兰兔、伊拉兔等良种肉兔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这些雪白的“绒球”不仅让农户腰包鼓了起来,更蹚出一条特色养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4月21日,在温宿县佳木镇尤喀克吐曼村,养殖户哈丽代・莫依东正忙着给兔子挨个投喂饲草料。一只只毛色光亮的肉兔在笼中惬意地咀嚼着饲料。蓬松的白毛随着咀嚼轻轻颤动,宛如跳动的 “雪绒球”。这些毛茸茸的 “致富绒球”,让哈丽代一家年收入突破 10 万元。
哈丽代原本是村里的普通农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电视上看到肉兔养殖的致富案例,便萌生了创业念头。“当时就想,既能顾家又能挣钱,何乐而不为?”他自学养殖技术,并主动到外地考察,参加县、乡(镇)、村里举办的培训班。经过半年摸索,他投资建成了120平方米的标准化兔舍,引进新西兰兔、伊拉兔、彩獭兔等优良品种。
“新西兰兔抗病力强、生长周期短,70 天就能出栏,特别适合规模化养殖。”哈丽代・莫依东介绍,他2023年在佳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新疆京亮科技有限公司,从以前的家庭养殖向规模化养殖。如今,他的兔舍年出栏商品兔超2万只,每公斤兔肉售价30到60元,年收入达超过10万元万元。
哈丽代・莫依东的成功引起了村民的关注。2024年,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支持下,他的肉兔养殖公司,吸引不少村民入股。公司统一提供种兔、饲料、技术,并以保底价回购商品兔,降低养殖风险。
站在兔舍前,哈丽代·莫依东望着正在扩建的养殖大棚,眼中满是憧憬:“明年根据经市场行情,调整优化肉兔养殖模式,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更多村民入股。”
“小产业”蕴含着“大能量”。肉兔养殖不仅让农民腰包鼓起来,更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温宿县,像哈丽代这样的“新农人”越来越多,他们凭借着勤劳与坚持,勇敢追梦,织就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赵新昌 陈智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