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见证一场迟到的“团圆” 德清义务守墓人等来九旬老人与烈士哥哥“重逢”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21:4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璐怡 共享联盟·德清 王力中 倪忆雪

4月1日,沈有明烈士亲属来到德清龙山烈士陵园拜祭。通讯员 王家浩 摄

“哥哥,我带着一家人来看您了……”4月1日,在翠柏围绕的德清县龙山烈士陵园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双手扶着烈士墓碑,潸然泪下。老人是烈士沈有明的妹妹吴文英。清明前夕,98岁的她带着三代共11位亲人,从江苏溧水赶到德清,阔别80年与哥哥“相见”。

“他们终于团圆了。”那一刻,站在一旁的义务守墓人蔡永法也红了眼眶。

1945年农历五月,一支新四军队伍奉命解放德清,兵分三路与敌人开展了两天三夜的激战,有18位战士献出了生命。沈有明是其中一员,牺牲那年,他年仅21岁。战斗结束后,是蔡永法的父亲和乡亲们含泪将烈士的遗体安葬。

由于战时资料匮乏,当时只有4位烈士身份得以确认,沈有明长年列于“无名烈士”之中。直到2024年,在德清与溧水两地党史和民政部门持续走访、多方查证,以及社会各界协助下,最终确认沈有明烈士安葬于龙山烈士陵园。得知这个消息,一直在四处打听的沈家人激动不已,但由于当时吴文英身体欠佳,直到今年清明前,她才在家人的搀扶下,站到了烈士墓前,唤出哥哥的名字,和哥哥“久别重逢”。

4月1日上午,德清阜溪街道在龙山烈士陵园开展清明公祭活动,蔡永法为前来缅怀的学生、党员和村民讲述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通讯员 王家浩 摄

沈有明的名字,也在蔡永法心中“铭刻”了几十年。

1941年出生的蔡永法,是德清县龙山小学的退休教师。自小听着父亲讲述的烈士故事长大,对龙山十八烈士心怀敬意。“他们中小的才16岁,最大的也不过30岁,很多人连名字都没留下。”蔡永法说,父亲时常教育他,要牢记这些烈士,记住如今的好日子,都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

1965年,24岁的蔡永法开始走访老战士、查阅史料,试图还原那场战斗与烈士身份。他带着村里的青年修缮陵园,立碑、植松、题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字,并开始向学生和村民义务讲述烈士的故事。这一讲,就是60年。

退休后,蔡永法把更多时间花在了这里,在讲解之外成了义务守墓人。他清扫墓地、擦拭碑文、修整松柏,几十年来几乎天天如此。2021年,在蔡永法的倡议下,当地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筹款80余万元对烈士陵园进行修缮。焕然一新的陵园成为德清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至今已有超3万人次在这里聆听蔡永法的讲解,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一座陵园,安放着18位烈士的英灵,也承载着一位老人的承诺。今年清明前夕,蔡永法终于“等”来了一名烈士的亲人,他也坚信,那些不能忘却的名字,会被更多人牢记。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