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医院首次架起乒乓球台时,不少人问我,‘帕金森患者真的能打乒乓球吗 ?’但正是乒乓战帕活动,让医院的患者家属、工作人员等更多人群认识并了解了帕金森。”上海好望角医院院长助理茆恩玥的一席话充满感慨。
今年的4月11日是第29个世界帕金森日。4月9日,以“聚力战帕谋发展,乒乓赋能护健康”为主题的防帕战帕系列活动在长宁区周家桥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举行。来自体育、医疗、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爱心人士,共话体医融合,以乒乓球赋能,防“帕”战“帕”。
“运动战帕”成为社会共识
帕金森病是第二大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我国目前有帕金森患者约350万,其中65岁以上发病率约1.7%,该病症的临床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等。目前,运动干预已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帕金森病治疗手段之一。
研究表明,乒乓球运动能有效锻炼帕金森患者的心肺系统,提高眼手协调性和反应能力,以及身体四肢的平衡能力,是改善帕金森病症的康复手段之一。乒乓球运动对帕金森病患者来说是一种极佳的“运动处方”。

国外曾有帕金森患者案例,在打乒乓球6个月后症状有了明显改善。2019年,国际乒联帕金森世界锦标赛在纽约应运而生,这是一项由帕金森患者发起,国际乒联组织,帕金森乒乓球爱好者参与的国际乒乓球赛事。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神经内科行政主任叶青长期从事帕金森病临床实践及创新研究。他介绍,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乒乓球表现出独特的动态神经活动模式,这为乒乓球干预措施可以通过潜在机制增强注意力和其他认知功能提供了证据。而且乒乓球锻炼能增强由神经网络调节的运动系统,并稳定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初级运动皮层的抑制调节,从而影响老年人的运动控制。
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是沪上“乒乓战帕”的发起人,他一直积极地为帕金森患者发声,希望通过体医融合的途径,帮助帕金森患者。“各种新的融合形式不断呈现,乒乓球作为运动处方,能在医疗领域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

徐寅生(中)
去年,市乒协成功举办首届帕金森乒乓球锦标赛,为帕金森患者们搭建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舞台。在赛场上,帕友们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深刻诠释了生命的坚韧与不屈,成为激励全社会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帕友之家”传递温暖
目前,上海市乒乓球协会帕友之家设在黄浦区体育馆、好望角医院和周家桥街道,帕金森病患者在专业乒乓球教练的指导下,有了适合自己的锻炼计划,提高了生活质量,帕友之间互相支持,增加了生活的幸福感,亦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长宁区周家桥街道是本市首个开展帕金森乒乓球干预项目的社区级试点。自去年10月起,已开展超10次锻炼活动,累计约200人次的帕友积极参与。去年年底,街道在新建的社区市民健身中心特意辟出一片摆放六个球桌的乒乓球区域,还专门设置了帕友专用球桌,致力于公共体育阵地的共建共治共享,为大家打造更优质的运动空间。
周家桥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德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家都已经建立成熟的帕金森乒乓球社区,提供训练和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未来,社区也将在科、教、文、卫、体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力,努力建设帕金森友好社区。尤其是让帕友们在定期参与乒乓球运动过程中,不仅走出家门,更走出自己的心门。”
虽然场地资源有限,但黄浦体育馆 “螺蛳壳里做道场”,打造帕金森友好型运动场馆,为渴望参与乒乓球锻炼的帕友运动员提供安全、温馨、专业且舒适的运动场地。专业的设施和便利的地理位置得到帕友们的一致认可,大家来场馆打球的热情高涨。

帕友开展乒乓球交流
黄浦区体育馆馆长龚金湘告诉记者,“为保障帕友们的身体健康和运动安全,场馆工作人员联系专业护士为帕友群体进行身体等级评估,主动了解教练与球友们的需求、意见建议,以便动态调整工作。经统计,自2024年5月至2025年3月,40余名帕友签订承诺书并在黄浦体育馆参与乒乓球活动。”
自2024年7月1日起,好望角医院已成功举办33次“乒乓战帕”活动,累计服务392人次帕友。除了组织帕友乒乓球活动,好望角医院还借助互联网医院开设线上帕金森专病门诊;安排配药小助手在“战帕群”提前收集帕友用药清单,实时跟进药品库存,力求让帕友在活动当天就能取到药。此外,好望角医院积极与瑞金医院、长海医院、四院、十院等医院的专家沟通协作,为帕友提供帕金森门诊就医便利,这些举措实现了“1+1>2”的公益效能。
茆恩玥说:“过去十个月,乒乓战帕群成员从最初五十多人增长至近九十人。如今,叔叔阿姨们来好望角医院,不只是为了打乒乓球,还会唱歌、跳舞、弹琴、享受下午茶。好望角已经成为他们分享治疗心得、重拾生活信心的温馨第二家园。未来,我们也将继续努力,不断丰富服务内容,为帕友们带来更多关怀与帮助,让这份温暖持续传递 。”
帮助“帕友”实现自我价值
刘圣萍是希腊和法国两届帕金森乒乓球世锦赛的男单冠军。年过六旬的他患帕金森已经十三年。他说:“对于帕金森患者而言,打乒乓球看似是一件简单的事,实则困难重重。就好比今天来参加会议,开车或坐车抵达这里,光是走出家门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更别提打球。但这确实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医体结合对帕金森病友来说意义重大,能走出家门就是一种胜利。”

刘圣萍参加帕金森乒乓球世锦赛
乒乓球让刘圣萍走出了家门,“如今球馆里有了供帕金森病友打球的地方,这就像播下了一颗爱的种子。我自己打球时,脚不方便,很多队友帮我捡球,我心存感激,也会有所回馈。球友家属来向我咨询,我都会建议他们一定要坚持锻炼。对我们帕金森患者而言,打球是对抗病魔最好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如果不打球,一直待在家里,就会陷入封闭状态,缺少交流。打球不仅是一种途径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重新建立起像平常人一样生活的决心与信心,这是任何药物都无法比拟的。”
中国乒乓球学院院长、上海市社区体育协会会长施之皓表示,社区体育协会将全力支持上海市乒协开展的帕金森系列活动。他深情寄语在场各位,“上海是乒乓球世界冠军的摇篮,希望在未来的帕金森乒乓球赛事中,能诞生更多来自上海的冠军选手,展现帕友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
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乒乓球协会会长、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主任王励勤介绍,近年来,上海市乒乓球协会积极投身于防帕战帕的公益事业,通过举办各类公益讲座和学术论坛,邀请国内顶尖的医学专家和学者,为公众普及帕金森病的防治知识,有效提高了社会各界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和理解,推动了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

王励勤
今年市乒协将举办“首届全国帕金森乒乓邀请赛”,为帕友们创造更多的交流和竞技机会,促进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帕友们在运动中收获快乐和健康,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尊重。未来,市乒协还将邀请专业的乒乓球教练,为帕友制定个性化的指导和训练方案,帮助他们提高乒乓球技术水平,实现自我价值。
社会武术初级教练员培训 赋能行业规范化发展
近日,2025年上海市社会武术初级教练员培训班在上海武术院(上海市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举行,首批51位武术培训从业人员参加培训。此次培训由上海武术院(上海市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与上海市武术协会联合主办,是上海首次面向社会武术教练员开展的初级职称资质认证培训,标志着上海武术行业人才规范化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上海市武术协会会长俞凯丰表示,本次培训班是紧紧围绕上海市体育人才职称改革发展要求,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的一次有力探索,开创了上海社会武术教练员培训的先河。
本次培训班设置了准入门槛,要求学员具备专业资格与从业经历,且须恪守武德、遵纪守法。课程内容涵盖《上海市青少年体育通识教育》《传统武术基础理论》及专项技术教学,考核分为线上理论考试与线下技术评测,通过者将获颁全市统一认证的初级教练员证书。
“这次培训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学员代表、客卿体育俱乐部创始人谢东坦言,俱乐部教练多为退役专业运动员,虽技术过硬但缺乏教学资质认证,制约了“武术进校园”等工作的开展,“持证上岗后,我们将更规范地执教学生,传播武术文化,助力体教融合。”
上海武术院(上海市健身气功管理中心)院长陈皓告诉记者,本次培训班旨在进一步加强我市社会武术教练员师资队伍建设,规范武术行业发展,提高武术执教人员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水平,推动武术运动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他表示,社会力量是本市武术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学员通过学习切实提升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为上海武术事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随着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社会武术培训市场持续升温。本次培训通过构建标准化教练员认证体系,不仅为从业人员职业发展提供“通行证”,更以“严准入、强实践”的导向,推动行业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未来,上海武术院与市武协将持续完善社会教练员培训认证体系,为武术运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动能。
原标题:《“走出家门就是胜利!”体医融合点亮帕友生命之光》
栏目主编:陈华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秦东颖